您好,今天是
旅游服务
养生团队视频报道
特色项目

武当山特区灵岳国旅

微信公众账号
扫描二维码关注

武当歘火岩,天君修炼处,雷神灵应地


      歘火岩是武当道人祈雨的场所,也被称为雷神洞。七百多年前的元朝,武当道人张守清做法事祈雨每每灵验,这在今天仍是无法解释的灵应事件。作为武当山唯一单独供奉雷神的地方,歘火岩供奉的雷神造型奇特,相貌十分威严,这也是武当山最大的雷神像。
  作为武当山三十六岩之一,歘火岩传神之处在于每当雷雨前,洞中“轰轰”作响,远闻如雷鸣,幽奇神秘。
  半人半禽形象的雷神
  从武当山太常观左行约20米的山垭旁有一座小山峰,形似一只大龟,挺胸昂首朝向金 顶。由于“龟”背上长满青松翠柏,俗称“绿毛仙龟”。这里居高临下,视野开阔,数十里外风光尽收眼底。沿石阶而下,陡壁豁开一洞,这就是声名显赫的武当山 三十六岩之一的歘火岩,当地人称为雷神洞。
  明朝万历二年(公元1574年),48岁的王世贞开始抚治郧阳。他在任职不足两年的时间内,先后三次畅游武当山。王世贞在其诗作《歘火岩(邓天君修真之所)》中生动地写道:“五十余年清净,一念歘火缠纠。却似班生投笔,虎头燕颔封侯。”
  明朝天启三年(公元1623年)三月,时年37岁的著名地理学家、旅行家徐霞客畅游了武当。他在《游太和山日记》中记载:“十五日,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。洞在悬崖间。”可见,那时的歘火岩,已然成为了一处景点。
  歘火岩距离南岩宫不远,记者曾先后三次游览。春天,五彩斑斓的野花争奇斗艳,更有映 山红开满峭壁悬崖间;夏日,走进岩洞,如同到了天外的一个清凉世界,炎暑顿消,凉爽无比,有逍遥天外之感;到了秋季,层林尽染,从这里俯瞰丹墙翠瓦紫霄 宫,片片枫叶,袅袅微烟,高低错落的宫观尽收眼底,景致绝佳。
  坐西北朝东南的歘火岩,面阔8.7米,深13.4米,洞口高7.3米。洞口是三面城砖筑墙,前依岩筑方整石为平台。
  位于岩中的砖石殿,依岩顶砖筑,殿前有一座通长2.23米的石雕供案。面阔3.1 米、进深2米、通高4米的砖石殿,其檐下是单翘外三踩砖雕斗拱24组;正面是石雕隔扇和石门洞,下部为石雕须弥座。殿内供奉着一尊通高2米的泥塑彩画雷神 坐像,左右站像各高1.52米。人身鸟面、鹰嘴鹞眼的雷神有双翅,手持雷锤雷钻,令人望而生畏。在洞内石殿后,有一方长2.3米、宽2.1米、深1.2米 的整石砌筑泉池。泉水满池,冬暖夏凉,甘甜可口,取之不尽,常年不涸。每当雷雨前,洞中“轰轰”作响,远闻如雷鸣,幽奇神秘。
  雷神俗称雷公、雷师,是古代神话中主管打雷的神。雷神信仰,源于远古人对雷电现象的自然崇拜。在中国人的理念中,雷神是惩罚罪恶之神,人如果做了坏事或违背誓言,就有可能遭五雷轰顶。

古代人对打雷这种自然现象不十分了解,因此逐渐演化出一系列传说。雷神的形象演变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,由雷演变成兽,再演变成半人半兽或半人半禽,而后再人形化。武当山歘火岩的雷神,仍保持着半人半禽形象。
  修习清微雷法修建歘火岩
  歘火岩历史悠久。在明朝武当山高道任自垣编撰的《敕建大岳太和山志》,就收录有元朝至元丙子(公元1276年)二月立的《歘火雷君沧水圣洞记碑》,记录重葺事迹。
  如今,在歘火岩右侧高1.7米、宽4.4米的岩壁上,正书“歘火雷君沧水圣洞”八个楷体石刻大字仍历历在目;其右边竖刻“南岩□庆太和真人书”,左侧竖刻“元统甲戌(公元1334年)吴云间刊”(注:□为风化辨认不清的字)。
  七百多年前的元朝初年,一个叫张守清的人也在这里播种着自己的希望。他出生在今天的湖北宜昌宜都县,一个与武当山相隔千里的小村子里。张守清自幼读经书习儒术,长大后做了官。没有料到,三十而立这年,张守清突然辞了官,执意要去武当山当道人。
  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研究发现,张守清到武当山的时候还年轻,他既没有多少钱财,也没有朝廷的资助,在这种情况下,张守清要在武当山悬崖峭壁上开始着手南岩宫的修建。
  张守清的勇气和胆识吸引了一个人的目光。这个人就是湖北荆门人、清微派道人刘道明,他擅长清微雷法,能呼风唤雨,祛病免灾。忽必烈曾下旨召他入宫,任御前承应法师。
  随后,刘道明决定将张守清收为门下弟子。对于张守清来说,这一次的拜师,修建南岩 宫有了人力上的支持。更重要的是,他得到清微雷法的秘传。为了更好地修习清微雷法,张守清在紫霄宫展旗峰半山腰的一座天然岩洞开凿修建了歘火岩。只是,刚 刚修习祈雨之术的张守清并不知道,自己无意间学会的一门法术,会在日后光耀了这座大山。
  当年,在张守清的协助下,刘道明编成了《武当福地总真集》。直到今天,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对武当山的了解正是来自于这本书。当年的张守清希望借此吸引来更多的香客,因为南岩宫的修建,除了道众的支持,还需要大量的财力。
  就在这时,身为武当道人的张守清突然接到了一道圣旨,命他火速赶赴大都京城,为元武宗祈禳去灾。原来,此时的元武宗由于沉迷淫乐,酗酒过度,已是身染重病。
  元朝至大四年(公元1311年)元月,31岁的元武宗病逝于大都宫中。刚刚千里迢迢赶到大都北京,就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,张守清眼前的希望在瞬间破灭,他长叹不已。
  苦苦等待了一年后的早春三月,京师干旱无雨。所有郊祭山川都祈祷一遍,仍滴雨未下。孤注一掷的张守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。他对皇太后允诺,自己不仅能够开坛祈雨,还能预报下雨的日期和时辰。
  武当道人祈雨的场所
  这注定是张守清名扬四海的一次京师之旅,深得清微雷法真传的张守清圆满递交了自己 的答卷。《敕建大岳太和山志》中的《大元敕赐武当山大天一真庆万寿宫碑》有着明确的记载:“皇庆元年(公元1312年)春三月,京师不雨,遍走群望,诏武 当道士张守清,祷雨而雨。明年春不雨,祷而雨。夏又不雨,又祷又雨。既沾既渥,仍大有秋,两宫大悦。”如期而至的雨水让张守清感受到武当的灵气,更看到了 这座大山的未来。
  连续三次旱灾,张守清求雨都取得了成功,自然也特别受到皇太后的重视与青睐。因此,皇太后就让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元仁宗,赐给张守清“太和妙应真人”之号。
元朝皇庆二年(公元1313年),在经历了27个春去冬来后,南岩石殿终于全部完工,皇太后赐宫名“天乙真庆宫”。第二年,元朝皇帝再次加赐南岩宫为“天乙真庆万寿宫”。
  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卡认为,在水利建设方面,元朝是历代最差的一个朝代,水旱之灾比较频繁。在组织水利防灾减灾、减轻水旱灾无效的情况下,只有请道人做法事。
  歘火岩是武当道人祈雨的场所。武当道人张守清做法事祈雨每每灵验,这在今天仍是无法解释的灵应事件。
  作为皇家道场,道人们不仅要熟悉天象,更要根据天象的变化来帮助世人求得甘露。在那 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,雨水是否充盈预示着秋天的收获。所以二十四节气中,尤其是春天的雨水、惊蛰,祈雨十分重要。大旱之时,帝王们有时还要亲自参与祈雨, 为此而举行的祭祀活动更是千奇百怪。
  作为武当山唯一单独供奉雷神的地方,歘火岩供奉的这尊雷神造型奇特,相貌十分威严, 人们称之为邓天君,这也是武当山最大的雷神像。《武当福地总真集》记载:“歘火岩,一名雷洞,在紫霄岩之北。石如火焰,树如龙爪。中一灵池,水能疗疾,叩 祷服之,无不应验。有私饮此水者,则神火烧身,雷风大作,内有歘火真形,见者悚慄。其正雷洞,邓天君修炼处,在叠字峰,人迹不可及。”“歘火岩,一名雷 洞,在南岩之北。石如火焰,树如龙爪。中有灵池,水能疗疾,叩祷服之,无不应验。有私饮水者,则神火烧身,雷风大作。内有歘火真形,见者悚栗,即邓天君修 炼处。在叠字峰,人迹不可及。”《敕建大岳太和山志》如此记载。
  明朝嘉靖十五年(公元1536年),时任武当山提调官的方升编纂的《大岳志略》上记载:“雷神洞,一名歘火岩。去南岩宫百步北山之巅,石如火焰,树如龙爪。中有灵池,水能疗疾。即邓天君修炼之处。”
  值得一提的是,被称为雷洞、雷公洞、雷神洞的歘火岩,原本就在南岩宫附近,古志书上怎么又记载“其正雷洞……在叠字峰,人迹不可及”?
  事实上,武当山古建筑专家张华鹏早年通过考察发现,在武当山五龙宫叠字峰西侧山腰的确有一个深6.8米、洞口高3.2米的山洞,当地村民也称其为“雷洞”。就在此处百米峭壁之中还有一个上下两层的石穴——武当三十六岩之一的“雷岩”。
  由此可见,武当山不仅供奉雷神,还有多处雷洞、雷堂、雷坛等建筑祭祀雷神。
  被誉为仙山福地的武当山,拥有美如仙境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,更是以“神 秘空灵”著称于世。祈雨求晴、治病祛病、消灾免祸、生儿育女、发财致富、功名寿考……信众的多种世俗愿望都能在这里通过祈求得到应验。正因为此,吸引天南 海北的朝山香客千古不绝,香火不断。